8月21日A股开盘:三大指数高开,数字货币等概念表现亮眼
8月21日早间A股开盘,三大指数集体高开。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等概念走强,稳定币、数字货币概念领涨,金融科技ETF华夏(516100)异动拉升。市场呈现出一定的活跃态···
2025-08-21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阎志鹏在《金融新启航·养老金融透视镜》栏目上,提出养老规划核心是“时间杠杆”。他用三胞胎案例说明,越早启动养老储蓄,复利效应越惊人。
假设年化收益率为8%,10岁开始每年存1万,连续6年,65岁时账户余额344万;16岁开始每年存1万,连续9年,最终为293万;25岁开始每年存1万,连续40年,最终仅280万。
阎志鹏建议,20多岁应投资较大比例的权益类资产,借助年化收益积累财富。30多岁需平衡刚性支出与养老储备,可采用“30元法则”:每天先存30元再消费,一年就是1万元,30年8%的复利,最终财富可达137.2万。50岁以上则要测算养老金缺口,降低权益资产比例,补充商业保险。
然而,这一建议引发了广泛争议。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实际可行性存疑。10岁儿童尚无独立收入来源,储蓄需完全依赖父母支持,这可能给普通家庭尤其是经济条件有限的家庭带来额外经济压力。现实中,多数家庭需优先满足教育、医疗等刚性支出,提前为子女规划养老的优先级往往被后置,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二是8%的年化收益率被指过于理想化。当前市场环境下,银行理财产品、定期存款的年化利率普遍低于3%,即便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可能提供更高收益,但实现8%的年化回报需承担较高风险,且在数十年投资周期中保持收益稳定的难度极大。此外,长期通胀可能稀释存款的实际购买力,高收益产品未必能跑赢物价上涨,进一步削弱了收益假设的可靠性。
三是价值观念冲突。要求儿童从幼年时期便为养老进行储蓄,被部分观点质疑可能剥夺童年应有的快乐与自由,甚至可能过早引发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忽略了不同年龄段的生活重心与心理需求。有评论指出,养老规划应尊重个人生命周期规律,避免将成年人的责任过早转移至儿童身上。
针对这些争议,也有更务实的替代建议。青少年期(10 - 20岁)可聚焦财商教育,如零花钱管理、储蓄习惯培养,而非强制养老储蓄。成年后(25岁起)可强制储蓄工资的10% - 20%,优先选择低风险工具,如货币基金、国债,逐步增加权益类投资,但需控制风险敞口。还可采用“咖啡钱”模型,每日30元定投,年攒1万,30年复利4%可达56万。同时,要利用好政策工具,如个人养老金账户、商业养老保险等。此外,健康储备和应急资金也很重要,运动与技能投资可降低老年医疗支出,预留3 - 6个月生活费可避免因突发开支中断养老计划。
总之,养老规划宜早,但起点应匹配现实能力。对普通家庭而言,成年后启动系统性储蓄,结合政策工具与健康管理,或许是更可行的路径。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文章
8月21日早间A股开盘,三大指数集体高开。数字货币、跨境支付等概念走强,稳定币、数字货币概念领涨,金融科技ETF华夏(516100)异动拉升。市场呈现出一定的活跃态···
2025-08-21
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诈骗手段日益多样。网络刷单、冒充公检法、网络交友等诈骗套路层出不穷,专盯人们钱袋子。本文揭秘这些诈骗手段,提醒大家提高警惕,安装···
2025-08-19
2025年8月,A股时隔10年再现成交额和两融余额“双2万亿”。与2015年不同,此次机构成主导,“机构牛”特征显现。市场生态深刻变革,杠杆使用更理性,居民储蓄和外···
2025-08-18
近日,多部门发布金融机构新规,取消5万以上现金存取登记要求。但部分银行仍因防诈骗等坚持记录资金来源用途,不同规定反映金融服务在便民与风控间的平衡博弈,值···
2025-08-17
近期,沪指上涨,新股民跑步入场。7月上交所新开户数同比大增,如布丁、刘明、王小薇等。他们在股市悲喜交加,有人膨胀,有人心态渐稳,有人甚至将股市当情感寄托···
2025-08-16
最新资讯
8月21日A股开盘:三大指数高开,数字货币等概念表现亮眼
反诈大揭秘:守护你的钱袋子
时隔10年,A股再现“双2万亿”,市场生态变革凸显
多家银行回应存取款超5万登记新规,引发广泛关注
“恋爱都不想谈了”!新股民跑步入场,股市悲喜交织
7月居民1.11万亿存款“搬家”,流向何处?
两项贴息政策齐发力,促消费扩内需添动力
美股三大指数持续上扬,纳指、标普500屡创新高
中央首推“双贴息”政策,激活消费市场活力
多项贷款贴息政策出台,居民与企业均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