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超3000例,北京输入!基孔肯雅热权威解读

发布于:2025-07-25 阅读:0
近期,广东佛山超3000例、北京出现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引关注。专家称该病靠伊蚊传播,不会人传人,可防可控可治。文中介绍症状、高危人群,还给出灭蚊、防护等防控建议,助大家正确应对。

近期,基孔肯雅热疫情成为公众关注焦点。7月24日通报显示,广东佛山累计报告超3000例确诊病例,北京也存在境外输入病例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已发出警报,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有病毒传播,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基孔肯雅热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段蕾蕾明确表示,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不会人传人,可防可控可治。其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即“花蚊子”,多孳生在容器积水里,白天活动,日出后2小时和日落前2小时是叮咬高峰。

2010年广东曾有输入性病例引发本地传播,此次佛山疫情源头是从斯里兰卡务工返乡人员,病毒在本地伊蚊助推下扩散。截至7月22日,佛山病例集中在顺德区部分镇,患者均为轻症。

伊蚊传播

基孔肯雅热临床症状有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发热多为中低热,2 - 3天退烧;皮疹起病1 - 3天出现,分布在躯干等部位,病情好转会消退;关节疼痛集中在手指、手腕、脚踝,肿痛剧烈但缓解快。部分患者有头痛、乏力,极少数恶心呕吐、腹泻。

三类高危人群需特别防护,包括坐月子的宝妈和新生儿、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人、免疫力差的重病患者,他们感染后可能引发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对于防控基孔肯雅热,关键在于切断蚊媒传播链。专家建议做到“灭成蚊、清积水、防叮咬”。家庭可用电蚊香等灭蚊,清除花盆底托等积水,安装纱门纱窗,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衣裤并涂抹驱蚊剂。

疫情防控

如果出现高热、关节剧痛、皮疹,尤其是有蚊虫叮咬史或疫区旅居史者,应立即就医。公众要正确理性看待疫情,既不掉以轻心,也不过度恐慌,积极参与防控。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基孔肯雅热 伊蚊传播 疫情防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