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发“未录取通知书”引热议

发布于:2025-07-27 阅读:0
近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给未录取考生寄“未录取通知书”,内有校长亲笔信和小礼物。此举动引发网友热议,有人赞其暖心,体现人文关怀;也有人质疑是多此一举。该校此举已持续多年,旨在鼓励考生继续前行。

近日,一则关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消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多名网友发布视频称,自己虽未考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却意外收到了该校寄来的一份特别物品。

未录取通知书

这份物品被一些人称为“未录取通知书”,里面包含一封徐扬生校长的亲笔信,还有一个印有该校校徽的精美小礼物。信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生办公室转达了徐扬生校长的深切关怀与真挚寄语,感谢考生为追求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希望能拂去他们些许失落,注入前行的力量。

对于这一举措,网友们看法不一。有网友感慨:“这比录取通知书还让人印象深刻!感受到了校长的温暖。” 更有网友幽默调侃:“别人家的大学,连拒绝都这么有仪式感!” 不过,也有网友质疑这是多此一举,认为“让人白高兴一场,感觉像二次伤害”,甚至觉得“有点‘扎心’的关怀,收到可能更难受了”。

校长亲笔信

7月27日,经视直播记者联系了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招生办公室进行求证。工作人员证实,学校招生办确实为每位未被录取的考生寄送了这样一封信件。他们强调,这不是“未录取通知书”,就是校长的一封信,主要是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工作人员解释,每年报考学校的考生众多,为了体现对每位申请者的关注,今年特意寄出了这封信,是对未录取考生报考本校的一份感谢,并鼓励他们未来好好发展。

其实,这种举措并非首次。早在2016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就曾为未被录取的考生寄送过类似的安慰信,并附赠一个笔记本以资鼓励。从2006年开始,向未录取考生寄送相关信件已经成为了学校的一项传统。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一所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按《中外合作办学条例》设立的大学。其特色是国际化的氛围、中英并重的教学环境、书院制传统、通识教育、新型交叉学科设置和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该校录取分数线向来较高,往年录取率约为1:10。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对于那些与心仪大学擦肩而过的学子,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为他们送上“礼物”这事儿,在网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支持者认为,学校的做法让没被录取的学生感受到了尊重和关心,校长的信能帮他们重拾信心,也提升了学校的口碑。而反对者则觉得,收到“未录取通知书”是往伤口上撒盐,本来没考上就难过,看到这份通知书心里更不是滋味,而且录取结果网上一查便知,此举有些多此一举。

“未录取通知书”有没有必要,关键在于是否真正从学生角度出发。学校的初衷是好的,想给学生温暖和鼓励,但如果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就可能好心办坏事。未来,高校不妨多和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再去调整自己的做法。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本站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admin@pbootcms.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标签: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未录取通知书 人文关怀 高考

相关文章